據《羊城晚報》報道,廣州市內一些城中村路燈自亞運建成后三年來一直不亮,變成擺設,包括天河區榮圃街、海珠區泰沙路、白云區石橋頭等。如今,爛賬一本,投訴一堆,如何善后成為大難題。
報道披露的“內幕”更是令人驚詫:因三年前設計倉促,為了趕工,相當一部分城中村路燈在施工過程中就存在嚴重缺陷,最荒唐的是施工到了才發現沒有外接電源,乃至至今也無法具備亮燈條件。換言之,這些路燈淪為了徹頭徹尾的應時“形象工程”。
這項名曰“城中村路燈改造工程”是亞運前夕市建委針對城鄉接合區域長期缺燈而啟動,涉及天河、海珠、荔灣、黃埔、白云五個區84個街道125條城中村5萬盞路燈。無論是展現城市形象,還是惠民工程,其初衷都無太多懷疑。然而,誰能想到惠民工程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變成揮霍公帑的“形象工程”,豈不諷刺?
當然,這些路燈也并非沒有亮過。話說,在亞運舉辦之時,這些路燈,無論有沒有亮燈條件,都想方設法亮了。你不得不佩服相關部門的創意:有的直接拿發電機發電,有的甚至從附近的物業小區借電……按市建設部門一內部人士的說法,“反正就是為了撐那么幾天”?梢韵胂,亞運之后,這些路燈完成了“使命”,自然就黑燈瞎火了。這樣的形式主義、面子工程真是開闊了公眾的眼界。
然而,事過幾年,建委等部門對明擺著的問題卻從未看到檢討,亦無及時有效的善后之策,只通過“非常手段”個別修補,力圖將問題捂住。一年前有女大學生在科韻路一小區門外綠道遇劫被刺身亡,暴露出案發地點亞運前安裝的LED路燈始終黑燈瞎火,相關部門緊急調撥資金解決。增槎路路燈多年不亮被投訴和媒體曝光,隨后市建委主任“現場帶隊督辦下”馬上解決。媒體“關注一下”,政府部門就“重視一下”,市民的訴求和路燈的命運如此這般,情何以堪!
當初設計倉促、盲目開工,如今唯有繼續砸錢,“把預算調高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”。面對城中村路燈如此不堪的窘境,我們不能不問:當初的決策是如何出籠的?動用公共財政的決策為何如此盲目沖動?誰來為讓人目不忍睹的“形象工程”擔責? |